跨域創意之路
在設計這條路上,顏伯駿無疑是個不斷挑戰自我的創作者,從視覺傳達開始,他在短短幾年間迅速跨越了平面設計的界限,進而走向跨域整合,為企業與社會帶來創新和突破。
「視覺溝通其實就是一種藝術傳達,而我這幾年最大的突破,就是不再侷限於平面設計。」從平面設計到多媒體、跨文化的整合創意,顏伯駿不斷挑戰自己,也勇於跳脫固有的界限。他認為,設計不應侷限於某一形式,創作的本質在於探索與發揮,不斷尋找新的可能性;不論是今年備受各方好評的巴黎文化奧運台灣館,還是傳統文化藝術的推廣,他都勇於跳出原本的設計範疇,接受各種來自不同領域的刺激。
創造是一種邏輯
將自己的設計比喻為近期大熱的韓國實境節目——《黑白大廚》中的李愛德華,「運用有限素材,竭盡所能創造出無限可能性。」顏伯駿分析,創作者可以分為兩大類,一種是認為職人就該做到絕對專精;而自己屬於另一派,「創造是一種邏輯,可以打開各種不同可能性與結合方式。」這種創意邏輯推動著他走過了多元的設計領域,不論是教育相關的聯絡簿設計、台電永續議題,還是傳藝金曲獎的設計案,他總是勇敢地跨入陌生領域,並在其中找尋到新的表現方式。
「跨域整合,不斷接受刺激,這就是我這幾年的設計路。」他不斷強調設計背後的思考脈絡,無論是品牌建構還是議題倡議,他始終堅守設計的初心:「每個案子都有其核心價值,只要保持純粹性,就不會迷失方向。」
從視覺設計師到品牌建構者
從視覺設計師到品牌建構者,顏伯駿一直堅信設計的力量不僅僅在於表面美感,更在於深度的文化表達;他的作品不僅在台灣贏得廣泛關注,還透過跨域合作,將台灣的文化推向了國際舞台。
「與公部門的合作讓我深刻體會到,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創新,更是為文化和產業服務的力量。」顏伯駿特別提到與雲林偶戲節的合作,這個長達六年的專案不僅三次奪下IF設計獎,還將地方傳統文化推向了全球視野;不只是商業上的成功,更是文化價值的體現。他所追求的,不僅僅是作品「被看到」,而是讓台灣文化被全球認同,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其深度與厚度。
他指出:「設計師的責任不只是傳遞訊息,還要探究這些符號和形象背後的文化意涵。」對顏伯駿來說,設計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裝飾過程,而是一場文化對話的重塑與再創造。這種深刻的文化思維,讓他的設計作品充滿靈魂,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,更能引發觀者深層次的情感共鳴。
榮獲「年度美學貢獻者」獎項
今年,顏伯駿憑藉其對設計與文化的貢獻,榮獲了WE PEOPLE頒發的「年度美學貢獻者」獎項;他謙虛地感謝自己獲得認可,「我非常感謝WE PEOPLE,這個獎項不僅僅是對『設計師』顏伯駿的肯定,更讓我有機會告訴大家,在做的事情是有社會影響力且具深遠意義的。」設計不應該被侷限在某一個小圈子或狹隘的視角裡,反而應該是打破界限、走向更廣闊的世界。
「我們不能只關注那些業界既定的標準,像 IF 獎、紅點獎,雖然它們具備相當的價值,但設計師應該看到更廣大的世界。跨領域的探索是我們成長的關鍵。」正是這種開闊的視野和國際化的設計語言,讓顏伯駿的設計風格無與倫比。他不僅與業界巨頭合作,還積極與媒體、文化機構等多方攜手,將設計變成一種跨界的橋樑,帶領台灣設計走向世界。
創意工作者必備「跨」「混」能力
「跨」與「混」,是顏伯駿一再強調這個世代創意工作者必須要有的能力,「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設計師,廣告人也不再只是廣告人,藝術與設計的界限早已模糊,設計的本質就是融合與突破。」顏伯駿的設計,既不是單純的技術展現,也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驚豔。真正讓他脫穎而出的,是他將設計轉化為一種全方位的文化工具,用來連結不同產業、跨越不同領域,並重新定義創意的可能性。「名氣絕不是最重要的,我的創作手法與深度,才是真正吸引企業與機構找我合作的原因。」
對顏伯駿而言,設計是一場綿密的文化探險,是一場無止盡的創新過程。「我常說,設計師並不是一個終身職業,但創意卻是可以終身追求的事。」他強調,設計師不應該只執著於技術上的精進,而應該以創意和文化為核心,讓自己在這個一切都有可能的時代中,成為真正的創意領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