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xt__Carlos Yuan Photo__Adams Chang
從2002年在台中創立屬於自己的第一家五十嵐起,馬雅芬的的飲品版圖開始向外發展,時至今日,已然成就霸業。憑藉對服務業的熱忱和跳脫框架的經營思維,從巴黎到孟加拉,她用一杯杯甜香醇厚的飲品,連接起不同國家的消費者;透過深入了解各地市場和適應消費者需求,並不斷渴求新知識,馬雅芬持續將台灣的飲料文化推向新的高度,而且,腳步從未停歇地走向全世界。
1994年,馬雅芬的哥哥馬紹維在台南開了五十嵐第一間店,三年後馬雅芬便自告奮勇希望代理中區業務。大學唸法文系,畢業後在飯店業歷練數年,因緣際會進入麗星郵輪公司,如此光鮮亮麗又薪資不菲的工作,怎麼會有投入飲料業的想法?「當時在麗星郵輪是負責Casino業務,也被公司指派到高雄設立分公司,薪資待遇都很不錯,但我並不喜歡這種複雜背景的工作環境,剛好哥哥的生意慢慢成長,就想該回去為家裡事業一起打拼。」馬雅芬這樣解釋她的決定。
用上打拼二字著實恰如其分,做任何事都全心投入的她,回到台南後三個月的時間沒跟任何人聯絡,全新投入練習,從基礎學起。學生時期也曾在台南車站前飲料店打過工,馬雅芬發現自己對於服務人這件事很感興趣,「當時時薪只有30元,每天就是煮茶泡茶給客人喝;可是當見到客人因為服務而開心,對我而言相當有成就感。」2002年轄下台中第一間五十嵐正式開幕,也跨出了這位手搖飲女王開疆闢土的第一步。
從台灣走向國際
店一間間地開,展店速度也持續加速;但兩年後,馬雅芬不再接受外部加盟,只讓一定資歷與經過考核的員工申請內部加盟,這個政策不僅讓中區五十嵐每家店維持最高標準,更鞏固品牌形象,「這些自己人早就熟知一切程序,沒有重新訓練的陣痛期,一開店就能上手。」在台灣踩穩步伐,她很快就嗅到海外商機;熱愛旅遊的她有一次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逛街,口渴了想買杯飲料,卻發現整條街上只有咖啡廳,沒有半間飲料店,「當下我就想,一定要在香榭麗舍大道上開一間飲料店,」也因此有了將飲品推廣到世界各地的想法。
馬雅芬說,台灣飲料業是高度成熟市場,消費者喝純茶比例相當高,平均落在七、八成左右,真正點奶茶類的客人反而是少數;「我們東南亞第一間門市開在新加坡,當地消費者卻都喝奶茶,而且十杯裡有九杯都加珍珠,珍奶是理所當然的組合。」內部數據也分析,剛開始展店的國家往往口味較重、較甜,消費者期待的是喝飲料,而非茶飲,和台灣這種成熟市場都喝半糖以下甜度形成強烈對比。從POS機的點餐數據也能觀察到,開店時間越久,整體市場喝的甜度也隨之下降,透過大數據搶先嗅到市場轉變,對於備料或是新品研發都有相當助益。馬雅芬說,隨著海外市場逐漸降低喝的甜度,對品牌反倒是有利,「畢竟我們本來就是以茶起家,大家因為新品出現而好奇嚐鮮,但終究還是會回歸比較清爽耐喝的飲品。」
因地制宜的策略
在台灣喝飲料,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,不論升官或尾牙中獎,發生了什麼好事情都要請喝飲料,已然深入大眾生活;儘管近年來不斷有新興手搖飲店家橫空出世,但五十嵐對愛喝飲料的人而言,始終是一種熟悉滋味,喝了一輪新店家,終究還是會點一杯四季春加珍波椰或是冰淇淋紅茶,感受那種不會踩雷的小確幸。「這個產業競爭激烈,市場不會飽和,只會有人被淘汰。」馬雅芬說,最後受惠的一定是消費者,因為競爭迫使業者強化品質,好比20年前的手搖飲,大多添加香精、色素;但現在就算是基茶,品質都得有一定水準,「大家喝得多,口味當然就刁。」不過她也分析,像東南亞或是接下來品牌重點拓展的歐美市場,當地消費者和茶的距離相對較遠,因此更重視整體味覺與視覺感受,越花俏越受歡迎;在這些市場自然要配合當地需求調整,做出許多變化與新嘗試。
認為自己是在框架外思考的人,馬雅芬不希望用同一種模式套用在不同國家,「台灣總公司派主管負責當地市場,每個國家的管理階層會因應當地需求,給出不同建議;像是配合當地風土民情設計不同產品,店裝也依照城市風貌融入當地色彩,這樣才更容易被在地消費者接受。」笑說自己的唯一框架或許是不能變胖,畢竟身為品牌領袖,也算是品牌形象一環,「要是我體態不維持好,大家是否馬上就會聯想到因為喝手搖飲害的?」採訪前一天公司內部測試新品,馬雅芬一次就試了幾十杯正常甜度飲料,喝的時候感覺幸福洋溢,但平時就是靠每天規律運動來控制,「就算出國也要早起慢跑。」在拍攝現場親眼見到她的腹肌,證明所言不虛。
跨界思維才能與眾不同
因為工作得在世界各地當空中飛人,馬雅芬也愛逛街買精品來犒賞自己;「但在逛街的過程中,從店裝、行銷到販售流程,處處都為我帶來嶄新想法;例如精品品牌每年都會送小禮物給VIP,我也為KOI的VIP做了VIP禮,希望傳達對他們的重視和禮遇。」她說,如果一直用產業內普遍思維來做,那永遠都在框架內;跨領域、跨界接受不同刺激,才能跳脫框架走出不同的路,外面世界有更多值得學習之處。
我們好奇,身為年營收破百億的集團董事長,生活中什麼壓力最大?她表示,如何照顧每位員工,是最棘手的挑戰,「集團裡很多員工從18歲進來,20多歲被外派當台幹,現在30多歲開始成家,隨著他們人生階段成長,公司不斷擴大,以往為一位員工想,現在則要為他們整個家庭著想。」過往只從內部提拔人才的方式雖然被笑稱是「近親繁殖」,但馬雅芬認為,正是這樣的革命情感與如同家人的照顧,才成就如此龐大事業版圖。
為了學習才認識人
九月開始將在新加坡大學研讀人生第三個EMBA學位,一般觀念都覺得EMBA獲取人脈大於學習目的;但自認不喜交際的馬雅芬,每當自己遇到不足時,就渴望透過學習更進一步,「新加坡開完店兩三年後,我發現自己過往所學不足以管理這麼多人,因此念了東海大學EMBA學習企業管理;畢業之後,展店國家越來越多,遇到最大問題是人才瓶頸,內部人才跟不上拓展速度,所以五年後我又念了餐飲的EMBA。」有飯店業工作經驗,讓她知道這個產業裡臥虎藏龍,許多能力極佳員工未必領著相稱薪資,絕對是個人才寶庫。馬雅芬也把許多認同企業理念的同學拉入旗下,「在EMBA能認識許多不同業界的人,視野和人際關係也隨之拓展。」這次到新加坡大學就是為了拓展海外市場,需要更多國際資源與人才,也不吝將學習到的知識分享給員工,「領導者不積極尋求突破,下面的人很難成長。」她說道。
接下來,馬雅芬穩步發展台灣市場,同時也計劃在歐美國家擴展版圖,「這些市場面臨最大挑戰是找到合適的管理人才,過往在美國的經驗顯示,不論找當地人做管理,或是以亞洲幹部去管理當地員工,都非易事。」但透過因地制宜策略,了解在地消費者需求,進而建立對茶飲認知,才能強化競爭力。
好東西要用對方式推廣
以馬雅芬暱稱命名的新品牌KOI PLUS,其實也經歷過定位調整的動盪;早期設定是想要把台灣好茶推廣到其他國家,「因為台灣很會種茶,很會烘茶,可是不會推廣,年輕人不太懂如何泡出一杯好茶。」雖然初期篳路藍縷,但之後轉換成以餐飲和下午茶為核心,搭配台灣茶的模式;在台中經營數年,逐漸被消費者接受,頗受好評。馬雅芬表示,儘管自己並非餐飲背景出身,但她希望以複合式餐廳的概念滿足所有消費者需求,「從MENU就看出我們與其他餐廳的不同之處。」
從一杯珍珠奶茶開始,馬雅芬以創新思維、靈活策略和持續學習,在台灣甚至全球飲品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。未來,她將繼續引領集團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,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幸福體驗。她感性地說:「最開心的是看到一起奮鬥的年輕人逐步成長,這讓我感到無比的驕傲與滿足。」只要目標設定明確,不以既有思維帶來框架,她計劃在未來更大程度地賦予員工自由發揮空間,並堅信創新與開放態度,為全世界提供一杯好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