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ople 人物

Be me, Facing the self 當自我 終於迎來自由 — 林予晞、百勒絲、張藝

林予晞、百勒絲、張藝,三個橫跨身份世代的美好靈魂,代表了多元、勇敢的意識存在。伴隨時代持續推移、裂解,這片土地上的「語言」已然典範轉移。走在自由的浪尖,不斷流動的內化探索,和框架衝突、對話,和「自己」真誠相處,交疊但也相錯的時間讓三人形成曲曲變奏,用各自的節拍打響屬於真實自我的篇章。

 

演員&攝影師/林予晞

作為公眾人物,林予晞經常關注、參與群眾議題與運動, 但擁有話語權的她並沒有選擇緊握麥克風,她習慣讓故事自己說話,保留那股力量的真實和純粹。比起成為衝撞直率、搖旗吶喊的發聲者,她更願意低調陪在身旁,付出更多的體貼和溫柔。

極盡共情的傾聽者

融入型人格——面對自己,林予晞下了這個註解。空服員、 設計師、攝影師,從幕後到演員,在每一個崗位都深刻投入,身份卻非線性的流動著。始終不變的是,她特別在意不同場域、群體間的文化符號與規則,言談間屢屢分享社會學家的理論,試著客觀理解、融入每一個「角色」之中。 林予晞誠實分享自己的軟肋,對外她犬系友善的性格特別害怕別人討厭自己,或是再精準一點的說,她害怕自己會討厭自己,所以她更加努力。

沒有唯一 只有層層面面的自我認同

「我不覺得真正的自我只要像桃子般挖出一顆果核就能代表一切。對我而言它更像是洋蔥,一層一層,每一個面向的異同之間,都是一個獨立且真實的自己。」比起追求一個絕對的自我設定,林予晞更相信當心中不被內核框架限制,更能認真對待每個樣貌的自己。當然,在不同的角色間轉換,總會有需要定錨和喘息的空間,打打電動、開車繞繞,她喜歡用完全可以掌握的,很直覺、操作性的事物去感受自己的形狀,感受到靈魂的溫暖後繼續向前。

和過去跟未來的自己和解

「偶爾放過一下自己吧。」問起想對過去或未來的自己說些什麼,她都落了相同的結論。作為公眾人物,林予晞並不在意被貼上種種標籤,卻又極度在意每個群體的認同感,有太多「版本」的自己要面對。當你已經足夠認真的活著,又有什麼不能認同的呢?先和自己和解,BeME 需要愛自己多一些。

時尚KOL/百勒絲

因雙臂刺青經歷了早期保守思想的歧視、批判,話題人物百勒絲形容自己外在形象像是毒蛇,只能遠觀,旁人避之唯恐不及。但她認為自己內心是一隻黑足貓,同時是世界上最致命的貓科動物,但是又超級可愛。她接受了這個世界的不成熟,但仍直率地依自己的樣貌過活,慢慢活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。

為自己而活,期待參考就好

話題人物、網紅、意見領袖、作家⋯⋯,擁有影響力自然伴隨了外界的想像跟期盼。但百勒絲向來只為自己做決定,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先努力完全了解自己,清楚想要的未來後就努力的朝目標邁進。就像日漸盛行的刺青藝術,所有的觀念都有機會被改變或推翻,只要抱持著信念和善良好好生活,就會成為一個很棒的人。

導航正確,做自己並不複雜

看似冷酷的百勒絲,其實有個溫柔的靈魂。他原諒了還沒辦法理解他的世界,但也不會強壓觀念於他人之上。只要擁有獨立思考和自我負責的能力,在有禮貌、不冒犯別人的前提下,去實踐自己「想要」的就好。每個人都是特別又獨立的個體,順應自我靈魂和心所嚮往的道路前進,尊重未知與相異,做自己其實很簡單。

創作者&KOL/張藝

萬千華漾帶上翻玩人設,以女裝造型闖出名號的張藝,正是衝突印象的集合體,也是時下標籤文化的完美標的。網紅、變裝、有趣的KOL,人們試著用通俗的語言替他畫出框架,但他的回應反而簡單純粹 —— 創作者,張藝將女裝當作藝術揮灑的空間,將每一套裝扮看作獨立的作品,層層堆疊出特有的風格和價值觀,充滿張力、犀利且幽默。他用章魚比喻自己,百變百態,加上幾分難以預料的瘋狂。

用每一件小原則打磨自己

但開始上妝以後,直到拍攝結束之前,張藝像是忽然變了一個人似的,從侃侃笑談的年輕人化為專業、冷靜的藝術家。當下完全可以感受到氣場的變化,他在意現場的每一個細節,幾張照片背後的力量,源自毫不妥協的堅持。透過用作品來對話,慢慢的,大眾終於理解了他的語言,這不是單看某組成像的作品,從畫面語彙到張藝本人的身份定義,是場漫長的,投入大量時間和態度的行為創作。

第一天開始,就要是自己喜歡的樣貌

難能可貴的是,這一切並非刻意而為之。身處百花齊放的倡議時代,張藝認同自己的「幸運」,不用躲躲藏藏,可以為自己的特別而驕傲。談起歷程,他從一開始就很清楚目標,作為創作者,每一次的嘗試都盡可能真實的展現自己,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說話。「就像是一件藝術作品,創作者有自己的想法,但每個觀眾也有自己解讀的自由。」而張藝也相信,真正喜歡自己的人會更主動、深入的了解你,有了好的成果,所有的機會都會伴隨而至。不是很鄉愿的說不在意市場,而是忠於內核的態度,讓所有表演都帶有靈魂,這份自在正也呼應時下年輕人尋求自我認同的精神,所有慕名邀約的品牌不是要張藝替他們製造話題,而是期待用他的觀點去翻玩身份、角色,成為他作品的一部分,自然會有更好的共鳴。

歸屬感才能解放自由

面對眾人的期待,張藝反而不太以同志的身份去發聲,而是選擇恪守本分默默努力著。他不斷覆述自己的幸運,感謝自己可以任性的表現、可以更深刻的感受。他認為關鍵在於一開始的認同,他將對未來的期待放在教育改革上,傾向、喜好很多時候是流動的,無論是什麼樣貌,有了歸屬感,才能安心、誠實的理解它。直到這個身份標籤不再特別,才會真正的擁有自由。

Share: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