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1983年開辦的台北美術獎,今於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開展,10組作品於342件徵件中脫穎而出,最終由邱子晏以作品《曼德拉記憶》獲得本屆首獎,這次的作品多元呈現,從台灣過去的記憶故事、社會事件、性別認同到AI數位藝術,在在反映台灣當代藝術的彈性。
342件作品評選出10組精華
2024臺北美術獎的10組作品,也已於北美館的三樓展出,這次總共展出10件作品,皆是從342件徵件中脫穎而出,臺北美術獎最終由邱子晏以作品《曼德拉記憶》獲得本屆首獎,計有獎金新臺幣55萬元及於北美館舉辦個展之機會;5組優選獎得主包括何彥諺、林彥翔、梁廷毓、張哲榕、謝佳瑜,獲得獎金新臺幣12萬元;4組入選獎為阮柏遠、林哲志、張辰申、張靜雯。
2024年參賽作品多元
這屆投稿《臺北美術獎》的作品多元,評審團主席胡永芬受訪時表示,今年很明顯呈現出新一代青年創作者們的關注焦點,他們也使用了強烈且鮮明的方式,表現自我風格面貌,從形式到議題,都極其豐富。她進一步說明:「包括面對個人內在的私密意識,針對時代、社會公義、歷史、民族、記憶、甚至外太空殖民等當下新議題,他們熟捻擅長以考現、田調、錄像、裝置、後設劇場等等學院中鍛鍊出的方法手段,其間尤其明顯地以大量的影像流動作為敘事主軸,這些是從觀察中可歸納出來的共象。」
評審之一的姚瑞中也表示,今年的作品中,除了藝術的多元外,男女比例也符合這個時代,從AI到討論生死,也有與夢境等陰柔氣質的題材都有納入。「如何不執著於技術本身,而是要著迷被體制限制的這塊,如何透過藝術的解放,打開封固的思維方式。這是台北美術獎想要表達的事。灣藝術家的成熟度都很高,題材也很多元,很多過往不敢提起的禁忌在台灣反而是很自由公開的創作,多元開放的觀點,互相對話,打開過往僵固的腦控時代,也是未來很值得期待的事。」姚瑞中道。
未來的藝術工藝會被AI取代嗎?
近年因AI的興起,讓數位藝術的思維也連帶被打開,然而許多人疑問AI是否可能會取代傳統藝術工藝?姚瑞中表示「這是不可能的」,他解釋:「因為藝術不是只有技術或是傳播界滅的問題,而是談論人在這之中如何去面對各種感知、快樂或是無法言說的經驗。AI是大數據的演算法,然而人並不是演算法的產物,反而是演算出來的bug或突變,不是電腦所期待的,所以藝術中的手工性、電腦所取代不了的質感,相信是未來藝術家一直在挑戰的面相。」
2024台北美術獎組品一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