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umnist 崔椿琦

崔椿琦專欄|有次有序,和諧美麗

這些時日以來,由於出了一本與教養孩子有關的書《陪伴教養學》,有機會接觸到平時我接觸不到的人,很感動的發現,原來很多人跟我有一樣的觀念,他們非常認同書中所說的以致和我一樣,熱切且有負擔的希望這本書能讓更 多的人看見。

有一次在受訪前,和一位在國立大學任教的教授聊到當今校園裡的光景,他就很感慨的提到有次講課的時候, 一位法律系的學生,在課堂上吃東西,教授請他是不是可以選擇在下課的時候再吃? 但學生的回答竟是哪一條法律,不允許我在課堂上吃東西?而更讓人痛心的是, 其他的學生完全沒有反應。
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同樣身在教育界,我非常能感同身受教授的痛心。或許也有人會認為那位法律系學生的回應也沒有錯,但我不 是在論對錯,教授和我看重的是,一個好的人,實在不是在於學歷高背景好,而是心裏面要有愛,有善,能守人跟人之間該有的分寸秩序,行事為人符合自己的身 分,若不然,這社會就會是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 子不子,沒有次序,人的關係是混亂的,一旦如此,就會衍生出各樣的問題來。

而孩子能具備這樣的「質」,需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教,若沒有從小在家庭中教起,即使長大了,進 了名校,裝備了超高的學問知識,但仍會是一個以自己為中心,沒有愛,無法成為自己和別人祝福的人,就像 我曾說的,生命裡面會有知識,但知識裏卻沒有生命。 空有社會階層定義優秀的表象卻沒有實際。

現代父母教養兒女,最大的破口漏洞就是失去父母的位 格,把愛孩子和討好孩子混淆了,我在書中提到,我們 愛孩子但不要討好孩子,愛與討好,兩者相差甚巨。討 好是諂媚、奉承、放任,愛裡面卻有責備、有說明、有 開啟,絕非一味地寵溺;會討好孩子的父母,往往是失 去「位格」的父母,難怪孩子會不聽教導。
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在餐廳用餐時,我們經常見到一個 景象──媽媽夾菜給年幼的小孩,用娃娃音說道:「我 們『吃菜菜』好不好?」乍看之下好像很正常,其實謬 誤百出。首先,媽媽與幼童的「位格」不同,兩者的關 係是「授」與「受」,根本不存在討論的空間,問小孩 吃不吃青菜反而增加了管教的難度。假使孩子答「不 好」,難道就作罷,允准他不吃青菜嗎?這年歲的孩子 還不具備正確選擇的智慧,他發表的想法,十之八九 以他的喜好出發,為什麼要多此一舉詢問他?因為你的 「位格」是父母,在孩子尚未長大成人、積累足夠的辨 別能力之前,只能領受父母的給予。

這樣的觀念得到許多讀者的迴響。說到迴響,這說明一 件事,讀的人可能做過同樣的事,藉著書中的論述,給 他們做了提醒,進而可以改變方向。

我書裡面說到非常多的觀念似乎跟現在一些父母的教育 方式有些衝突,但衝突不是誰對或誰錯,而是因為觀念不一樣。可喜的是,辦學20多年以來,至今仍然有一 班和我們相同理念的人一起在努力,這中間包括前面提 到的教授,我們學校本身的教職人員以及學生家長,只 要是在父母與我們一致的觀念下所教養出來的孩子,個個都被印証從原本的不聽從教導,到後來可以成為父母 師長的安慰,足見這些觀念或說這些理念,確實有存在 的必要,甚至必須推廣,因為我們真的不容許也捨不得 一代不如一代!

Share:
X

SEAR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