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umnist 崔椿琦

崔椿琦專欄|古樂頌春心饗宴 Uncover the beauty of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

第一次要進行的事,總是讓人期待,也充滿動力。

3月底,在眾多文化界好友大力相助之下,我的學校,第一次舉辦了一場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會。因為是性質不同的工作,在預備工作的前期,真叫人興奮又緊張,然而眾人各有所長,術業有專精,看似工作項目繁雜,卻又都在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手中,快速且神奇的完成,令人讚嘆且安心。
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音樂,我想在全世界各個角落,或說從有人類開始,就一直存在每一個國家中,甚至是每一個民族,人種,都有自己的音樂文化。記得小時候,大概10歲左右,母親願意栽培我學鋼琴,在那時候,這堂鋼琴課對我這種家庭的小孩子來講,著實是一筆不小的費用,母親卻還是願意讓我去學。然而當時的我只是存著一種虛榮心去上了第一堂課,課上完,那個虛榮心立刻煙消雲散,到了第二堂課,我就逃課了。因為覺得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要在椅子上整整坐上一個鐘頭,下課後,老師還囑咐下個禮拜來的時候要交功課,心想家裡又沒有鋼琴,實在不知道要怎麼交功課,於是我人生的學琴之路就這樣結束!

事隔四,五十年,有一天,我聽到一種樂器叫做古琴,也就是中國所謂琴棋書畫裡頭的琴,那是古代文人雅士,都必須要會的第一件事情;這就跟我們當年小時候,家家的孩子都要去學鋼琴是一樣的道理。然而幾十年下來,在整個西方世界的影響之下,絕大部分的家庭,只要有能力,都會讓孩子去學鋼琴或任何一種西洋樂器。但反觀,當某一天在陽明山上看到一位極年輕的女孩家,滿懷情感的撥弄那七弦的古琴,之後又再聽見一位習琴近40年的老師,在非常近距離且一個不大的空間裡彈著古琴,我當場潸然淚下。俗話說得好,絲絲入扣,扣人心弦,原來就是在形容那樣的琴音。

古琴不像一般的樂器那麼華麗討好,因為那是由彈奏的人,自己有感而發抒個人情懷的一種樂器,它不是為著表演而是為著彈琴的人,人心與琴音合而為一。陽明山的那場傳統樂器音樂會,完全顛覆我對中國樂器的認識和視野,我一直在想,天哪!我們怎麼被蒙蔽了這麼久,完全無知於中國傳統樂音之美。

活動當天,很感動的看見眾人同心,群策群力,不僅流程順暢,圓滿完成,還有許多令人喜出望外的交流,進而已經有企業家接棒要進行下一場音樂會。最重要的,是在台上的琴手音樂家,他們都非常年輕,卻沒有被這時代的洪流給帶走,而是用他們寶貴的青春,澆奠一切,奉獻 在中國傳統樂器上。古琴,中阮、二胡、打擊、古箏。凡親耳聽見的人,無不被感動。尤其高興的是可以親眼看到這一代年輕人如此優秀,堪稱為少數中的少數,就是所謂的佼佼者。身為教育工作者,推動,鼓勵年輕傑出人才,供應他們舞台,給予支持實在是責無旁貸的事情!

這場音樂會一開始的存心動機,並不是想辦一場音樂派對,而是希望在台灣的現況裡,我們能夠依循尋找回中華文化的一部分,由於小學同學和一群朋友開始的拋磚引玉,打開我的視野和角度,也深受這群年輕人所感動,這份感動使得我的行動力加速。看到傳統音樂文化,在這麼一群少數的孩子手中發光發熱,如同當天,黃永松老師說的:"時代進步的飛快,快到我們的肚腹是空的。"腦子動得快,手腳動得快,但我們的肚子裏存在著的是怎樣的一種養分呢?當大部分的年輕人坐下吃喝 起來玩耍,只為吃喝嫁娶的同時,我們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?亦或說,這樣的音樂會能夠持續多久?

能將中華文化的一小部分継續傳揚下去,這才是我們原本的初衷。很欣慰這樣的活動已經撒下了美好的種子,也期待這種子終將能夠結實纍纍。

Share:
X

SEAR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