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知道一座城市文化,一定要去當地的美術館,因為那裡集結了過去的歷史、現在的潮流、未來的趨勢,可以說是吸收了一整座城市的文化精華。
美術館周邊為何總是精華區?
美術館所在的地區通常是一座城市最人文薈萃的地方,以美術館為核心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化藝術產業聚落,尤其歐美國家更是如此。紐約四大美術館:大都會藝術博物館、古根漢美術館、紐約現代藝術館、惠特尼美術館,以及巴黎龐畢度中心等,周邊都有頗具規模的產業聚落。
而聚落形成最好的其中一個例子,就是紐約蘇活區(SoHo)。那裡一開始是一片沒落的工業區,四處都是廢棄的廠房,因為它租金便宜、空間挑高又寬廣,非常適合當畫室,所以吸引許多藝術家進駐,後來畫廊也跟著進來。在藝術家們的群聚打造下,蘇活區變成了一個富有濃厚文藝氣息的地方。爾後不只吸引了藝文產業,高級咖啡廳、餐廳、時尚品牌等也紛紛插旗設點。結果蘇活區的房價水漲船高,受不了高租金的藝術家紛紛撤走,又繼而開拓了紐約其他非主流地區,例如威廉斯堡、雀兒喜等,現今蘇活區成了高級精品消費區,其他這兩區也都成為了紐約人及觀光客必造訪之地。
在亞洲的都市規劃中,也有以美術館為核心的案例。像是上海西岸的龍騰大道上,先有私人美術館設立,後來展覽中心、畫廊陸續進駐,而籌備近20載的上海龐畢度中心也在去年落成,讓上海西岸成為藝文重鎮。除了上海,新加坡都市計畫中,也將荒廢的軍營改造成當代藝術集群,再將舊市政廳、高等法院兩棟老建築合併改建成國家美術館,讓它坐落在城市中最核心的位置,現今也成為觀光焦點之一。
那台灣呢?台灣其實是亞洲最早規劃以及重視藝術的。早在1983年,台北市立美術館就已成立,接著設立位於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,以及高雄市立美術館。北美館座落在人文薈萃的中山北路老區,除了週遭有不少歷史景點外,也是許多年輕人、觀光客喜愛造訪的地方。國美館、高美館周圍的寬廣綠地,以及文創商店、美食、和人潮的聚集效應,也帶來商圈的活化並賦予全然不同的新面貌。
東西方藝術觀念大不同
如果將藝術價值的定位畫成一個金字塔,在藝術產業體制已發展數百年的歐美國家,頂端是美術館、博物館及學術機構,再來是代表藝術家在初級市場的畫廊,接著才是拍賣公司所在的次級市場。華人多半先以拍賣市場為指標,對藝術作品及價值的看法跟著行情隨波逐流,對於沒上過拍賣的藝術家作品則較容易怯步。相較下,台灣收藏家是獨具眼光的,在亞洲藝術市場還未穩定的三十年前,就開始有系統性地收藏珍品,以及支持年輕創作者,受到全球各地美術館及博物館的借展邀請,甚至與美術館合辦收藏展。這些頂級藏家,在了解市場動態的同時,也以行動支持不同世代的藝術家,作為藝術市場及美術館之間的重要橋梁,成為藝術生態中不可或缺的推動者。
想進一步了解藏家們的品味?私人美術館和藝術基金會是非常值得參觀的地方。在歐洲許多時尚品牌都擁有自己的收藏及展示空間,如巴黎卡地亞藝術基金會、米蘭普拉達藝術基金會等。在亞洲具代表性的有東京森美術館、上海昊美術館、南京四方美術館等。台灣則有文心藝所、忠泰美術館、毓繡美術館、鳳甲美術館等。這些私人美術館,除了精彩的藏品之外,由專業策展團隊所策劃的大型展覽,也是很值得前往參觀,一窺究竟。
各國具代表性的美術館是藝術界中的最高殿堂,藝術創作者能持續創作到獲得美術館的肯定,背後少不了畫廊和收藏者們的支持。在藝術產業生態中,學術地位奠定了,市場大鳴大放是遲早的事。如果對藝術有興趣,不妨從美術館開始探索吧!
TEXT:吳悅宇
PHOTO:shutterstock、作者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