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提到身心健康,大家不會直接聯想到消化系統,但其實消化機能的失調,已被醫學界視為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本成因。
想要解決消化失衡的問題,就要對飲食、消化及清除方法有正確認識,解決方法很簡單,人人都做得到,而且儘管許多身心問題看來與消化無關,但消化改善後,往往會為生理和心理方面帶來意想不到的改善!
奧地利名醫馬耶爾醫師(Dr. Franz Xaver Mayr)有句名言:「營養=食物 × 消化」,明白指出,人體若無健全的消化系統,食物就無法發揮真正作用。事實上,不論從成人或兒童身上,都很容易發現因為消化系統失衡,讓身體變得負擔沉重且容易堆積許多毒素,因此造成情緒不穩定、注意力缺失、並且缺乏活動力等等現象。消化系統可以歸納出兩個主要功能,一是以適當的機轉(化學分解及細菌分解)將食物分解成生物體可利用的營養素;另一個則是按時排出利用不到的廢物。如何維持兩大功能的正常運作,則是邁向健康的關鍵。
消化始於咀嚼
所有飲食療法都強調,食物必須咀嚼足夠,直到變成充分潤滑、鬆軟甘甜的糊狀物才吞下,而且這種潤滑作用必須靠唾液來完成,而不是藉助喝水或湯,如此才會刺激整個唾液系統發揮最佳功能,產生酵素。也就是說,當食物在口中,已經啓動消化系統的第一步,唾液分泌的大量酵素及天然免疫因子,能夠沖洗或消毒整個口腔,活化黏膜細胞,促進牙齦和牙齒的健康。徹底咀嚼不僅有助於放慢思維,讓我們完全專注於進食的過程,也因為享受食物而產生滿足感,自然地就能減少食量。秉持飲食不過量,並遵循細嚼慢嚥的簡單規則,身體自然能發揮應有的功能。在消化系統的另一端,就會製造出臘腸般的糞便,兩端稍圓、表面平滑,像是包在一層薄薄的黏膜中,沒有臭味。不只是糞便的形狀和硬度很重要,頻率也一樣重要,排便必須規律,通常至少每天一次以上。利用每天如廁時間檢查自己的糞便,是隨時判斷健康狀況最方便的途徑之ㄧ,同時提醒自己做好保健措施,讓排泄功能維持正常,才能長保健康。
腸子蠕動是否太緩慢,也必須關注。人體的腸子約7到8公尺長,在食物變成糞便排出之前,有些人甚至可能累積了十餐的食物在裡面。試想這段時間,腸內會累積多少廢物毒素?腸道對於淨化血液的代謝物十分重要,不只能清除廢物,也防止新的毒素進入體內。消化過程中分解出的副產品可能對身體有害,也可能包括有毒物質,這些物質只要少量注射,就足以殺死一隻實驗室動物,而通常是從高蛋白質食物如肉類、魚類或蛋類所形成。
消化緩慢是警訊
另外腸內細菌群叢改變,特別是便秘及糞便性質改變,也可能是消化失調的原因。腸道是人體內唯一允許細菌存在的地方,身體的正常運作相當倚賴這些細菌,腸內細菌數甚至是全身細胞總數的三倍!這些細菌分解食物,同時也製造許多維生素,比如維生素 K 、維生素 B 群等身體必需元素。正常的益菌群,是出生時,母親就賜給我們的禮物;當人類出生後吸吮第一口母奶時,就播下了一生腸內所需要的益菌種子。但是,由於過度使用抗生素,加上攝取過量不健康食物,因而改變了腸內的菌落。不論是攝取較適合正常細菌生存的健康食物,或是重新在腸內繁殖益菌,都能幫助腸道恢復原有的平衡。
若消化系統運作失常,腸道蠕動遲緩造成便秘,腸內黏膜內襯也會變得無力,有些毒素就會進入血液,稱之為「腸漏症候群」(leaky gut syndrome),不但會造成淋巴、肝臟的沉重負擔,甚至溢入身體其他部位。許多續發症狀包括全身不對勁、對工作失去興趣、情緒不穩、易怒、神經質、口臭和身體異味、舌苔、背痛與腰痛、睡眠障礙、頭痛或頭脹、胸痛、呼吸短促、血管痙攣(時常手腳冰冷)、眩暈、才起床就感到疲憊、大量出汗、皮膚痤瘡、皮膚出現紅疹、皺紋等等。所謂的「神經肌張力異常」(neuro-dystonia)、偏頭痛、源自於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疾病,如神經痛、關節疾病等等,事實上很多都只是腸道問題所引起的續發症狀。因為這些症狀在偶爾便祕時會特別嚴重,許多人都已經知道這些中毒徵兆的原因。這種「自體中毒」的結果,造成了體內細胞與器官的受傷,尤其是感官、神經、血管及腺體部位影響最大。
想要解決消化失衡的問題,就要對飲食、消化及清除方法有正確認識,解決方法很簡單,人人都做得到,而且儘管許多身心問題看來與消化無關,但消化改善後,往往會為生理和心理方面帶來意想不到的改善!●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