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裡的年味,總飄著廚房裡的飯菜香,即便嚐盡山珍海味,我們亙久眷戀的味道,通常不是哪頓昂貴的餐食,而是兒時,再也無法追溯的滋味,故人手作的家常菜,未能重複的記憶,即便使用一樣的食譜,不同人,在不同時刻,味蕾中的想念,散發的仍是不同風味。平日的我們汲汲營營,而到達年節前夕,一年的奔忙,卻化作濃得化不開的親情,那在心中蔓延的酸甜苦辣,是想念也是年味;祝福財富的魚料理,象徵年年有「餘」,祝家運的全雞料理,祝好事的蘿蔔糕,象徵好彩頭,全是當晚桌上珍饈。
除夕夜是團圓夜,家人聚集在一起吃年夜飯,早在漢代就有除夕吃團圓飯的習俗,年夜飯的特點是家族大團圓的宴會,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參與,外出的遊子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家,若未能及時趕回,桌上仍要留給未歸人一個空位,擺一雙筷,表示全家團聚。離人在外,此時寂寞更甚,大地浩浩蕩蕩的春運正在進行,又有多少人霜行草宿地趕在回鄉的路上?團圓;這兒屬於年節的最美且亙久的主題,讓我們一探唐詩裡的年。
《除夜作》唐 高適
旅館寒燈獨不眠,客心何事轉悽然。
故鄉今夜思千里,愁鬢明朝又一年。
除夕萬家團聚,燈火通明,自己卻獨孤一個人在旅館裏,眼前那盞燈,燭光微小,內心亦深感寒冷,自身江湖漂泊,長夜枯坐,怎能不感寥落?
守歲;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徹夜不眠,以迎接新年到來的習俗,除夕守歲,是最重要的春節年俗之一,由來已久。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《風土記》:
蜀地除夕之夜,各相與贈送,稱為「饋歲」;酒食相邀,稱為「別歲」;長幼聚飲,祝頌而散,稱為「分歲」;大夥兒終夜不眠,以待天明,稱為「守歲」。守歲主要表現為守歲火,房內遍燃燈燭,除夕夜燈燭通宵不滅,謂之「照虛耗」,使來年家中財富充
因為客居柳家莊,白居易,成為除夕夜守歲時家人懷念的那位「萬里未歸人」。
《客中守歲(在柳家莊)》 唐 白居易
守歲尊無酒,思鄉淚滿巾。
始知為客苦,不及在家貧。
畏老偏驚節,防愁預惡春。
故園今夜裡,應念未歸人。
若是回家團圓,除夕夜完全成為闔家團聚,喜氣洋洋的景象了:
《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》 唐 白居易
弟妹妻孥小姪甥,嬌癡弄我助歡情。
歲盞後推藍尾酒,春盤先勸膠牙餳。
形骸潦到雖堪歎,骨肉團圓亦可榮。
猶有誇張少年處,笑呼張丈喚殷兄。
屠蘇酒是平民酒,但因為其功效及傳統,是除夕夜的必備飲品,儀式感是必備的,飲酒的次序應該是從年少者開始,年長者居末。晉人董勛的解釋是:少者得歲,先酒賀之。老者失歲,故罰之。不過,飲酒時居末尾的年長者是可以連飲三杯的,稱之為藍尾,白居易有以「三杯藍尾酒」著詩;
《七年元日對酒五首》唐 白居易
慶弔經過懶,逢迎跪拜遲。不因時節日,豈覺此身羸。
衆老憂添歲,餘衰喜入春。年開第七秩,屈指幾多人。
三杯藍尾酒,一碟膠牙餳。除卻崔常侍,無人共我爭。
今朝吳與洛,相憶一欣然。夢得君知否,俱過本命年。
同歲崔何在,同年杜又無。應無藏避處,只有且歡娛。
屠蘇酒是漢末華佗的發明,配方則是大黃、蜀椒、桔梗等八味中藥材,所以也叫「八神散」。因為在除夕飲用,又被稱為歲酒。説起來,這藥酒的功效就是「闢疫氣,令人不染瘟病及傷寒」。
説到屠蘇酒,北宋王安石的《元日》詩裏有記,似乎也更多被熟知和引用;
《元日》宋 王安石
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,
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
從此詩中,可以得知當時的百姓們過年的習俗,其實和現在依然相近,放鞭炮,把酒言歡,換桃符(即為現在之春聯),對比兒時記憶,以及聽聞長輩言,總覺得現在的年味淡了,以往年味要如何傳承?怎樣才能過一個別具意義的春節?也許是今年因為疫情,相對較為沈澱,不似以往熱鬧的我們,應該值得深思的一件事。